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國人性格十年變化大排行 更具責任感第一

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大心理系聯合調查顯示

  國人性格十年變化大

  務實 和睦 情緒化 有責任感 想當領導

  隱忍、剛毅、孝悌、明哲保身、好面子……這些形容詞羅列起來,便能基本刻畫出一個傳統中國人的形象。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中國人的性格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中不斷斡旋、變化。日前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建新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教授聯合編製的《中國人個性測量表》顯示,近10年,國人性格發生了巨變——更務實、更有責任感,也更情緒化。無疑,這些變化順應了時代潮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與此同時,也隱匿著一系列心理危機……

  國人性格五大變化

  巨變一:更具責任感。參與此次調查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系博士周明潔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競爭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更強了。「10年前是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習慣聽組織安排,指哪打哪。而現在大多中國人更傾向於自主選擇。尤其在從事了自己喜歡的事業後,會更渴望將它做好、做大。從大的方面說,對自己和社會都更有責任感了。」

  巨變二:更情緒化。「點球!……格羅索立功了!......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不是一個人!」2006年,一段高亢得近乎嘶啞的情緒性解說使黃健翔成為頗具爭議的人物。而此前,人們大多習慣了平鋪直敘的解說。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雷靂認為,現代中國人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同時也呈現出情緒不穩定、急躁等負面現象。」雷靂指出,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首先是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強度,讓中國人腳步越來越快,因而更容易焦慮、衝動;「其次,西方文化的滲透讓中國人更張揚,更容易喜形於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應該算是種進步。」

  巨變三:更務實。周明潔告訴記者,與1992年的調查數據相比,中國人在「務實」這一項的得分更高了。「這顯然是由於大的社會背景導致的。」10年前的大學生可謂天之驕子,畢業後很好找工作。但其中一些人卻寧可拿著低廉的薪水,也一定要捧個「鐵飯碗」,似乎這樣臉上才有光。而今,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讓中國人更務實了。2007年4月,北京某洗浴中心招管理人員,但要求必須從基層的「搓澡工」做起。很多應聘的大學生均表示認可,並認真學習搓澡技法。此外,不少大學生選擇到農村創業,做高素質的普通勞動者。此前,美國密蘇里州的著名作家彼得·赫斯勒也表示,在他看來,中國人更加務實、理性了。

  巨變四:更願擔當領導角色。「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傾向自主創業、「自己當老闆」。「在此過程中,人們更易找到自我價值感和社會歸屬感」,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肖震宇認為。但他同時稱,自我創業、當領導不能盲目,應在有一定經驗積累後,再著手打算。

  巨變五:更看重和睦。「和諧」是目前中國的主旋律。此次調查也顯示,中國人更寬容,更心平氣和了。「改革開放之初,可能有些人比較急功近利。」肖震宇告訴記者,如今的人們比過去成熟多了,「他們逐漸適應了激烈的社會競爭,回歸傳統的『和諧』」。

  巨變背後的心理危機

  責任感、務實、和睦……中國人的性格正在朝好的方向發展。但周明潔指出,這些變化只是就一般性格而言。「從臨床性格看,仍存在一系列心理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有2億—3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抑鬱、焦慮和失眠分列前三位。

  「其實,從總體來說,中國人抑鬱等情緒問題較10年前得以改善,但輕度躁狂等行為問題卻有所增加。」「躁狂後隨之而來的則是抑鬱。」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科的徐俊冕教授則指出,患者可能前一刻還很興奮,後一刻就突然悲觀絕望……周明潔告訴記者,輕度躁狂可以說是社會壓力過大的產物。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人有一份可以幹一輩子的工作就夠了,心裡沒有太多想法;而僅僅過了10年,工作壓力卻如影隨形。

  此外,雷靂認為,中國人的情緒化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的高發。上海市心理咨詢協會9月份的抽樣調查發現,強迫症發病率約佔人口的0.5%,同比增加了2個百分點,且男性多於女性。

  在調查中還有個有趣現象,即中國人出現抑鬱、緊張等情緒時,喜歡用肢體語言表示,如就地打滾等;而西方人則善於用語言表達。「儘管在2001年,這一現象有所好轉,但中國人還沒學會釋放壓力的辦法。」周明潔表示,壓力越大,越需要尋求社會支持,找到合適的宣洩方式。而據國際勞工組織調查顯示,在5個工作壓力過大的人中,只有6%的人會尋求專業幫助,而絕大多數人則「不發洩、自己憋著」。

  中國人性格將更平和

  如果說心理危機只是這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那麼在專家們看來,中國人未來的性格走向將回歸傳統的平和、寬容,人們也會更注重精神層面的內容,心理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我們現在的情況相當於20年前的歐美發達國家,出現的也是他們當時出現的心理危機。」肖震宇認為,社會轉型期,人們在物質誘惑和工作壓力面前,難以停下自己的腳步,與此同時,抑鬱、焦慮自然接踵而來。「但現在西方人逐漸平和了,相信中國人也會朝這一方向發展。」美國社會學家傑裡米·裡夫金曾指出,我們正進入一個以工作不斷減少為特點的新階段。而健康、積極的「慢生活」則逐漸在西方成為時尚。近日,中國也出現了不少「慢生活」組織,倡導慢走、慢吃、慢讀、慢談戀愛等理念。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或拖延時間,而是幫人們在生活中尋找平衡,建立樂天、達觀的生活態度。

  專家預測,儘管中國人和西方人越來越像了,但愛面子等特徵還將繼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建新認為:「這是由於西方人更注重人的個性;而中國人的群體性較強,注重社會關係。」▲
返回列表